现场浇注结构和预先制造结构已共存了几百年: 一种是将疏松的骨料或砖用粘合剂粘在一起,再浇注成结构构件;另 一种则是用石头组成大的部件。这是两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。两种技术都很便利,可以根据性能要求和环境条件的实际 情况找到各自最佳的应用。 3000 多年以前,两种技术就已并存。既可以在采石场(或现场)对大块的石头部件进行切割,组装成立柱、楣梁、平 板、大块部件等结构,用于公共建筑(图1)和城墙,也可以使用粘合剂将松散的砾石或规则的砖块粘在一起,用于现场 建造砌石构件。 19 世纪末,现代混凝土(可制成任意形状的人造石)出现了。不久之后,像墙、梁、板、柱等构件已经可以不在现场浇注, 而是采用预制的方式,最后组装并连接到工位中。值得关注的是,下述这几位伟大的工程师促进了预制件的应用:法国的F. Coignet 促进了横梁和墙板的应用;英国的G. Atterbury 促进了住宅系统中墙板的应用;后来,意大利的P.L. Nervi 设计并 建造了优秀的穹顶结构( 图2a)。这种预制件主要在工作现场用工艺装置制成,很少在工厂加工,还不能够作为常规的工业 来考虑。1930 年左右,E. Freyssinet 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技术,通过对高强度钢筋施加预应力,增加钢筋强度,减轻 结构重量,大大提高了性能。此外,他还在结构中使用了预制构件。 新技术不断推动着现场预制的发展。例如,罗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P.L. Nervi 圆顶,建于20 世纪50 年代末,利用预 制模块化构件实现了建筑上和结构上的价值,用传统方法(图2b)是不可能实现的。直到20 世纪中叶,真正的现代化工 业预制才开始蓬勃发展。
Subscribe to magazine